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因科研工作需要,现招收博士后人员若干名,诚挚欢迎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的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具体通知如下:
一、导师简介
01、肖政华
医学博士及临床医学博士双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首批青年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凌湘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工作站、贵州省教育厅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非感染性肝病诊疗研究所负责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教学名师),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7部。
02、马武开
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主任医师,省管、省贴专家,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9项,科技部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中医药行业专项子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及北大中文核心50篇),2023年中国风湿病领域论文高被引学者前十,获专利12项,主编著作5部,参编教材7部;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获省科技奖5项。
03、王炎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青年岐黄学者,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7项,在Nat Commun、Acta Pharm. Sin. B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教育部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第三届“医树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等。
04、赵立春
理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长期从事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团队获得国家中药1.1类创新药临床批件1个,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入选ESI全球前1‰热点论文1篇,ESI前1%高被引论文3篇。主编专著6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0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5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
二、招聘条件
(一)身体健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具有博士学位,且获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若为应届博士生,应自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进站之日起,半年内取得博士学历学位证书。
(三)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
(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五)需全职在院工作,原则上不接受在职人员的申请。全职从事博士后工作不得少于2年。
(六)专业研究方向符合导师根据学科特点自主设定的专业要求。
(七)以第一作者既往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学术论文至少1篇。
三、福利待遇
(一)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享受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租房补贴,享受在职工同等的五险一金和工作餐待遇,上述费用合计应发数30万/年左右(税前),已包含国家和省发放的在站博士后补贴。
(二)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可按医院规定享受科研奖励。
(三)可申请10万元科研启动金,鼓励博士后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四)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可根据贵州省有关评审条件参加医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作为在站或出站后评审职称的依据。
(五)鼓励取得博士后证书的优秀博士后人员留院工作。
四、报名方式
(一)报名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额满即止。
(二)提交材料要求:
1.提供个人简历。
2.提供符合招聘条件相关资质证明材料(PDF电子扫描件,包括学位学位证书、有效期居民身份证正反面、资格证书、有关奖励荣誉证书等,海外留学回国博士还需提供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归国人员证明等材料)。
3.提供科研成果证明材料(PDF电子扫描件,包括学术论文及三大检索收录情况、代表性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
请将上述材料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发至邮箱zyefyrsk@163.com,文件名格式为:应聘者姓名+毕业院校+专业+研究方向+意向导师+博士后网
(三)面试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涵盖科研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以及进站后的科研计划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考核事宜另行通知。通过考核者办理入站相关手续。
(四)应聘者应诚信报名,须向医院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和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应聘资格,应聘材料不齐全、不规范者,或不符合招聘条件者均不予接纳。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邓老师
联系电话:0851-85287496
六、医院简介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的科研工作站,工作站设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及“十大医学人文创新医院”等荣誉,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单位、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
现有临床科室68个,医技医辅科室21个,实际设置床位2629张。有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中医优势专科6个,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优势学科1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
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2个,省级名中医34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3人。
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贵州省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针灸推拿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免疫病工程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工作站、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juG-h5SucLA_Kg3LeS81NQ
来源: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